污水凝聚沉淀剂作用发展
时间:2025-09-04 09:19:38
来源:
浏览|:28次
污水凝聚沉淀剂作用发展
污水凝聚沉淀剂是污水处理中实现固液分离的关键药剂,通过 “凝聚”(破坏胶体稳定性,使微小颗粒脱稳聚集)和 “絮凝”(脱稳颗粒进一步形成大体积、易沉降的絮体)两个过程,降低污水浊度、去除悬浮物(SS)、部分有机物及重金属离子,广泛应用于市政污水、工业废水(如印染、化工)及预处理等行业。
一、核心作用原理
污水中的污染物(如黏土颗粒、有机胶体、微生物等)通常带有负电荷,因电荷排斥作用保持稳定悬浮状态,难以自然沉降。凝聚沉淀剂通过以下两步实现分离:
凝聚阶段:药剂溶解后释放阳离子,中和胶体颗粒表面的负电荷,破坏其稳定性,使颗粒 “脱稳” 并形成微小的 “凝聚体”;
絮凝阶段:部分药剂(如絮凝剂)能通过 “吸附架桥”(高分子链连接多个微小凝聚体)或 “卷扫网捕”(形成的絮体包裹未脱稳颗粒)作用,使凝聚体进一步聚合成大体积絮体,通过重力沉降从水中分离。
二、主要分类及特性对比
根据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,凝聚沉淀剂可分为无机类,不同类型的适用场和特性差异显著:
2. 阴离子型:聚丙烯酰胺(APAM)
3. 非离子型:聚丙烯酰胺(NPAM)高分子链 “吸附架桥” 作用强,絮体大、沉降快;用量少高浊度废水、工业废水(如印染、造纸);与无机剂配合使优点:用量少、絮体强度高、受 pH 影响小
1. 无机 - 无机复合:PAC + 硫酸铁
2. 无机 - 有机复合:PAC+CPAM
三、关键应用注意事项
pH 值调节:
无机铝盐(如 PAC)时铝离子难以水解,无法形成絮体;
铁盐适用 pH 范围更广;易生成氢氧化铁胶体反溶,需控制终点 pH。
投加量控制:
投加量不足:胶体脱稳不彻底,絮体小、沉降慢,出水浊度高;
投加量过量:水中过量药剂分子包裹颗粒,形成稳定胶体(“再稳定” 现象),反而降低沉降效果。
建议通过 “烧杯实验” 确定投加量(如PAC 投加量)。
投加顺序与混合条件:
四、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
常见问题 可能原因 解决方案
絮体小、沉降慢 1. pH 不适宜;2. 无机剂投加量不足;3. 搅拌强度不够 1. 调节 pH 至范围;2. 增加无机剂投加量;3. 提高混合阶段搅拌速度
出水浑浊、残留悬浮物高 1. 有机剂投加量不足;2. 药剂投加顺序错误;3. 再稳定现象 1. 增加有机絮凝剂用量;2. 调整投加顺序(先无机后有机);3. 减少无机剂投加量
絮体易破碎、上清液带渣 1. 絮凝阶段搅拌过快;2. 有机剂选型错误(如用 APAM 处理阳离子胶体) 1. 降低絮凝阶段搅拌速度;2. 更换适配的絮凝剂类型(如阳离子胶体用 CPAM)
五、发展趋势
功能型药剂:针对难降解废水,研发兼具 “凝聚 + 吸附” 功能的复合药剂(如纳米二氧化钛负载 PAC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