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新闻中心 帮助中心

水处理絮凝剂应用方法

时间:2025-07-25 10:12:46 来源: 浏览|:54次


水处理絮凝剂应用方法

    水处理絮凝剂是通过吸附、架桥、凝聚等作用,使水中悬浮颗粒、胶体杂质形成大絮体,从而实现固液分离的关键药剂;其应用效果不仅取决于药剂类型,更与投加方式、操作流程、参数控制密切相关。以下从适用场景、关键技巧及注意事项展开说明:
一、絮凝剂的分类与适用场景(选对药剂是前提)
不同絮凝剂的特性差异较大,需根据水质(如杂质类型、pH 值)和处理目标选择,常见类型及适用场景如下:
絮凝剂类型  常见品种    适用水质特点   典型应用场景
无机絮凝剂   聚合氯化铝(PAC)、聚合硫酸铁(PFS)、三氯化铁 含悬浮物多、浊度高的污水;pH 适应范围较宽(如 PAC 适用 pH 5-9) 市政污水预处理、工业废水(如印染、采矿)
有机絮凝剂 聚丙烯酰胺(PAM,分阴离子、阳离子、非离子) 含胶体颗粒、乳化油、污泥脱水;需针对性选择离子型(如阳离子 PAM 适合带负电的污泥) 污泥脱水、油田废水、造纸废水、高浊度水深度处理
二、通用应用流程(以液体药剂为例)
絮凝剂应用需遵循 “溶解→投加→混合→絮凝→分离” 的核心步骤,操作直接影响处理效果:
药剂溶解
溶解设备:使用带搅拌的溶解罐(避免金属容器,防止腐蚀或反应),容量根据处理量设计。
溶解浓度:
无机絮凝剂(如 PAC):一般配制成 5%-10%;
有机絮凝剂(如 PAM):需低浓度溶解,过高易结块,溶解时需 “缓慢撒入、持续搅拌”(避免成团)。
溶解时间:
无机絮凝剂;
PAM 等有机药剂。
投加方式与位置
投加点:需在污水流动或搅拌区域(如管道混合器、反应池入口),确保药剂与污水快速混合。
投加方式:
连续投加:通过计量泵(如隔膜泵)按比例持续注入,适合连续运行的污水处理系统;
混合与絮凝反应(形成絮体的核心阶段)
絮凝阶段:降低搅拌强度,让小颗粒通过 “架桥” 形成大絮体(观察到 “大而密实、不易破碎” 的絮团为宜)。
注:搅拌过强会打碎絮体,过弱则絮体无法充分团聚,需通过观察调整。
固液分离
根据絮体大小和密度选择分离方式:
沉淀:絮体密度大时(如 PAC 处理后的泥沙絮体),静置沉淀即可;
气浮:絮体密度接近水时(如含油废水的乳化油絮体),通过气浮设备让气泡吸附絮体上浮分离;
三、需通过 “小试” 确定:按不同浓度(如 10ppm、20ppm、30ppm)投加药剂,观察絮体形成速度和上清液浊度,选择 “絮体大、上清液清、用量少的浓度。
参考范围:无机絮凝剂(如 PAC)通常投加量 50-300ppm(即每吨水 50-300g);有机絮凝剂(如 PAM)投加量 0.1-5ppm(用量远低于无机药剂)。
四、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
问题现象 可能原因 解决方法
絮体小、不易沉淀 投加量不足;搅拌强度不够;pH 不合适 增加投加量;提高混合阶段搅拌强度;絮体易破碎、上清液浑浊 絮凝阶段搅拌过强;投加量过多 降低絮凝阶段搅拌速度;减少投加量药剂溶解后有结块PAM投加时未分散,遇水成团;溶解时间不足溶解时缓慢撒入药剂,边加边搅拌;处理后水质反弹(再次浑浊) 絮体分离;水中残留胶体未被延长沉淀时间;增加 PAM 辅助絮凝;搭配过滤设备
五、总结

  水处理絮凝剂的应用核心是 “选对药剂 + 控制参数 + 优化流程”:先通过小试确定药剂类型和投加量,再严格控制溶解、搅拌、pH 等关键环节,根据絮体特性选择分离方式;实际应用中需结合水质变化动态调整(需适当增加 PAC 投加量),才能实现的水处理效果。

 


推荐产品

Recommended
more >
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中心 污水选型 新闻中心 合作伙伴 销售网络 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电话:0512-69222792

传真:0512-66833792

邮箱:haonuo12@163.com

地址:苏州市相城区城通路66号

微信官方

Copyright © 2005-2021 苏州昊诺工贸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
苏ICP备12053904号-8

技术支持:网站建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