悬浮物沉淀剂
时间:2025-07-30 08:57:57
来源:
浏览|:43次
悬浮物沉淀剂
悬浮物沉淀剂是一类能通过凝聚、絮凝作用使水中悬浮颗粒(SS,悬浮物)形成大絮体并沉淀分离的药剂,应用于工业废水、生活污水、市政污水及水体净化等场景,作用是降低水中悬浮物浓度,实现水质澄清。以下从类型、常用药剂、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展开说明:
一、悬浮物沉淀剂的主要类型及特点
根据成分和作用机制,常见沉淀剂可分为 ,有适用场景:
1. 无机絮凝剂(成本低)
通过水解产生带电离子,中和悬浮颗粒表面电荷,使颗粒凝聚成小絮体(凝聚作用)。
铝盐类:
硫酸铝、聚合氯化铝(PAC)、聚合硫酸铝(PAS)等。
特点:适用于中性至弱碱性水体,絮体轻、易上浮,适合低浊度水;PAC 相比硫酸铝,效率更高、pH适应范围更广,是工业。
铁盐类:
三氯化铁、硫酸亚铁、聚合硫酸铁、聚合氯化铁(PFC)等。
特点:适应 pH 范围宽,絮体密度大、沉淀快,适合高浊度、高色度水(如印染、化工废水);但铁盐易使水体带色(过量时呈黄褐色),需控制用量。
2. 有机絮凝剂(用量少)
多为高分子聚合物,通过吸附架桥作用将小絮体连接成大絮体(絮凝作用),常与无机絮凝剂配合使用(“无机凝聚 + 有机絮凝” 增强效果)。
聚丙烯酰胺(PAM):常用:
阴离子型(APAM):适用于中性至碱性、带正电的悬浮物(如黏土颗粒、无机污泥);
阳离子型(CPAM):适用于酸性、带负电的悬浮物(如有机污泥、胶体颗粒);
非离子型(NPAM):适用于 pH 范围广的复杂水体,或作为辅助剂。
特点:用量少,絮凝速度快,污泥量少;但成本较高,需稀释后使用(避免结块)。
其他有机药剂:如聚胺、聚醚等,多用于特殊工业废水(如含油废水)。
3. 复合絮凝剂(协同增效)
由无机絮凝剂与有机絮凝剂复配(如 PAC+PAM),或多种无机成分复配(如铝盐 + 铁盐),兼顾成本和效率,适合复杂废水(如既有无机颗粒又有有机胶体的污水)。
4. 生物絮凝剂
由微生物代谢产生的天然高分子物质(如多糖、蛋白质),如壳聚糖、微生物絮凝剂。
特点:适合饮用水、食品加工废水等对化学残留敏感的场景;但成本高、效果受环境影响大(如温度、pH),应用较少。
二、悬浮物沉淀剂的使用方法(通用流程)
1. 预处理:分析废水性质
检测悬浮物(SS)浓度、颗粒电荷、pH 值、水温等,确定目标:SS 需降至多少(如排放标准、后续工艺要求)。
调节 pH:根据药剂类型调整,避免 pH 不当导致药剂(如铝盐在强酸性下不水解)。
2. 药剂稀释(按需)
无机絮凝剂:液体 PAC/PFS 可直接投加;固体需溶解。
有机絮凝剂(如PAM):固体 PAM 按浓度用清水溶解(缓慢倒入水中,搅拌至无结块,避免剧烈搅拌导致分子链断裂),稀释后需在内使用(易降解)。
3. 小试确定投加量
取废水,先投加,搅拌,观察是否形成小絮体;
再投加有机絮凝剂(如 PAM),慢速搅拌,观察絮体大小(以紧密、不破碎、沉降快为宜);
记录不同投加量下的上清液 SS 浓度,选择 “用量少、上清液清” 的。
4. 实际投加与反应
投加顺序:通常先投加无机絮凝剂(凝聚),间隔后投加有机絮凝剂(絮凝),避免直接混合导致药剂。
投加方式:用计量泵连续投加(适合大流量废水),或间歇式投加,确保药剂与废水均匀混合。
搅拌控制:前阶段快速搅拌(让药剂分散均匀,促进凝聚),后阶段慢速搅拌(让絮体长大,避免打碎)。
5. 沉淀分离
将反应后的混合液送入沉淀池,静置(根据絮体大小调整),上清液(澄清)可排出,底部污泥(含悬浮物絮体)定期清理(如通过刮泥机、污泥泵排出)。
污泥处理:
沉淀产生的污泥需检测是(如工业废水污泥),按规范脱水(板框压滤机)后处置;通过合理选择药剂,悬浮物沉淀剂可降低水中 SS,为后续处理(如过滤、生化)提供保障。核心原则:“小试定方案,按需调参数”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