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新闻中心 常见问题

凝聚剂水处理药剂

时间:2025-09-06 15:20:04 来源: 浏览|:20次


凝聚剂水处理药剂

   在水处理,凝聚剂是实现水质净化的常用药剂之一,主要作用是通过破坏水中悬浮颗粒、胶体颗粒的稳定性,使其通过 “凝聚” 作用形成微小絮体,为后续 “絮凝”(形成更大絮体以便沉降或过滤)基础。其广泛应用于市政供水、工业废水、污水处理及回用等场景,是解决 “水质浑浊、污染物难以分离” 问题的关键技术手段。
一、凝聚剂的核心作用原理
   水中的悬浮颗粒(如泥沙)、胶体颗粒(如有机物、微生物、金属氧化物)通常带有负电荷,且因颗粒细小、表面吸附水分子形成 “水化膜”,导致颗粒间相互排斥、长期稳定分散在水中,无法自然沉降。
凝聚剂的作用本质是破稳 :
电荷中和:凝聚剂多为阳离子型或金属盐类(溶于水后生成阳离子),其释放的正电荷会与胶体颗粒的负电荷中和,消除颗粒间的静电排斥力;
压缩双电层:正电荷离子会吸附在胶体颗粒表面,压缩颗粒周围的 “双电层”(胶体颗粒的电荷分布区域),削弱水化膜的稳定性,使颗粒失去 “抗聚集能力”;
微絮体形成:失去稳定性的颗粒会通过范德华力相互碰撞、吸附,形成粒径较小的 “微絮体”,为后续絮凝剂(如聚丙烯酰胺)发挥作用创造条件。
二、凝聚剂的主要分类及特点
根据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,凝聚剂可分为无机凝聚剂和有机凝聚剂两大类,其中无机凝聚剂应用,有机凝聚剂多用于水质场景。
1. 无机凝聚剂(主流类型)
无机凝聚剂以金属盐类为主,溶于水后生成金属阳离子,通过电荷中和实现凝聚。按金属离子种类可分为铝盐类、铁盐类及复合无机凝聚剂。
类别 常用药剂 核心特点 适用场景
铝盐类 硫酸铝 - 成本低、来源广;
- 凝聚效果受 pH 影响大;
- 低温下效果下降明显;
- 过量使用可能残留(需控制剂量)。
聚合氯化铝(PAC):形成微絮体速度快、吸附能力强;
- pH 适应范围宽;
- 低温稳定性好;
- 成本高于硫酸铝。 工业废水(印染、化工、电镀)、高浊度水、低温低浊水。
铁盐类 三氯化铁 - 凝聚力强:微絮体密度大、易沉降;
- pH 适应范围极宽;
- 耐低温、耐高浊;
- 腐蚀性强,出水易带色;高浊度废水(如采矿、洗煤)、酸性废水(无需调节 pH 直接使用)、印染废水。

 适应复杂水质(如高浊 + 高有机物废水),污泥产量少;混合型工业废水(如化工 + 印染混合废水)、渗滤液预处理。

三、凝聚剂的应用关键技术要点
   凝聚剂的使用效果不仅取决于药剂种类,还与投加方式、水质条件等密切相关,核心要点如下:
1. 水质适配性:根据 “水的特性” 选药剂
pH 值:是要考虑因素。如硫酸铝需中性pH,可耐强酸强碱,PAC 适应范围宽;若水质 pH 偏离药剂范围,需先调节(如加酸 / 碱)。
浊度与污染物类型:高浊水选 Fe 盐或 PAC,低浊低温水选 PAC/PFS,含重金属选 PFS,含高有机物选 “无机凝聚剂 + 有机凝聚剂复配”
2. 投加控制:“剂量 + 顺序” 决定效果
投加剂量:需通过 “烧杯实验” 确定剂量(过量会导致 “再稳定”—— 颗粒带正电分散,反而降低效果),PAC 处理市政污水的投加量通常为 。
投加顺序:若与絮凝剂(如 PAM)联用,需遵循 “先凝聚后絮凝”—— 先投加凝聚剂(搅拌,形成微絮体),再投加絮凝剂(慢速搅拌,让微絮体聚合成大絮体),避免药剂相互干扰。
搅拌条件:凝聚阶段需 “快速搅拌”,确保药剂与水均匀混合;若搅拌过慢,药剂,影响凝聚效果。
3.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
问题现象 可能原因 解决方法
凝聚后仍浑浊,无微絮体 1. 药剂投加量不足;
2. 水质 pH 偏离范围;
3. 搅拌不充分。 1. 增加药剂投加量(通过烧杯实验验证);
2. 调节 pH 至药剂范围;
3. 提高搅拌转速和时间。
微絮体松散,不易沉药剂选型不当(如低温用硫酸铝);

   综上,选择和使用凝聚剂的核心逻辑是 “适配水质特性 + 优化投加工艺”,需结合实际水质实验和工程经验,才能实现的净化效果和经济性。

推荐产品

Recommended
more >
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中心 污水选型 新闻中心 合作伙伴 销售网络 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电话:0512-69222792

传真:0512-66833792

邮箱:haonuo12@163.com

地址:苏州市相城区城通路66号

微信官方

Copyright © 2005-2021 苏州昊诺工贸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
苏ICP备12053904号-8

技术支持:网站建设